2008年10月29日

Reflection--Week05

規劃與設計理論心得報告(第五週)

 

 

延續上週,現代與後現代之「辨」

在上週的文獻以及討論中,我們檢視了現代主義都市規劃思想的演進歷程。從十九世紀中後葉開始,由於當時也是政治思潮互相激盪的時代,早期都市規劃傾向以理論模型的建構為主,背後則有著理想生活方式的烏托邦思想,例如Ebenezer Howard的花園城市就是最好的例子,一直到後來如le CorbusierFrank Lloyd Wright等人所提出的集居構想,都有烏托邦的影子在,當時的規劃者仍自持著工業時代的英雄形象,將宣揚理念視為自己的任務。

然而這些大師距離實踐保持著優雅的距離,實現理想城市規劃的機會不多,反而是他們的學生與信徒們,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大破壞、大蕭條後的大繁榮裡得到許多實踐理想的機會,造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層集住社區、郊區住宅、新鎮。而其成果就是批評家們所指出的「一再闖禍」。

我們不能用「如果」的心態來猜測這些大師們如果能親自動手,他們的都市是否能像它們的建築一樣精彩美妙,畢竟現代主義的盲點與侷限已經非常明顯的擺在那裡,都市,或說聚落,依然不能像個工業產品般被全盤理性地規劃。

後現代主義的興起來自於批判現代主義,對於建築美學也有所宣言(雖然說比較是一種淺盤、表象的美學),但對於都市計畫並沒有提出明確的主張。至於所謂的「都市設計」,則有一些像歐洲中古世紀城鎮空間學習的味道,帶著點鄉愁。後現代主義攻擊到了現代主義的要害,但還沒有為都市生活的傷口找到解藥。

在這一系列閱讀與討論中,似乎能提出一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整理性的比較:

 
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現代主義在建築設計與施工上,取得重大的突破與成就,雖然後現代主義強烈批評現代主義建築的無趣與寰宇主義,卻也只能立基在現代主義建築的基礎上加以修正、反諷,甚至捨棄了現代主義設計所衍生的低調美學,很不幸地生產出許多嘩眾取寵的綜藝式建築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規劃方面,現代主義的方法是提出理想的模型、定型化的指導綱要,然後以廉價普及的版本推廣複製到各地。後現代主義不贊成這個方法,但它們並沒有對上層的規劃權力者提出取代的作法,而是在已經被現代主義「荼毒」過的城鎮空間中,掛上許多裝飾性的物件。所以對於規劃者應處理的問題,它們有退縮規避的一面,與現代主義的(自認為)「敢作敢當」還有一點距離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者或設計師喜歡跟哲學、歷史、社會學等學門攀上關係,忙於生產理論、文章。其中的菁英,他們即使有實務作品,也傾向於自戀的實驗性,完全不是以產生一個取代現代主義的新範型的理念而努力(也許對他們來說,現代主義雖然該唾棄,卻難以放棄)。

 

規劃範型的轉變基礎

 

值得注意的規劃思潮反而不在後現代主義這裡。從七零年代中後期開始,新的規劃理念逐漸被提出來討論,我想這有以下三個基礎:

 

1.       對於現代主義弊害的檢視與反思,這一點已經是常識了。特別是在這次的閱讀中所提到的New Urbanism,有厚古非今的傾向,在形式上反對現代主義的幾何理性,喜歡復古的建築與街道景觀。

2.       六零年代是運動的年代,許多民權與反戰、自由、解放運動在此時如火如荼。許多後來成為中堅的規劃者在這個年代或者受到時代氣氛的薰陶,或者根本就參與在其中。我認為他們總結了過去與「另類」族群合作、與當權者抗爭的經驗,再加以沈澱後,才能提出後來的辯護式、溝通式的規劃方法。

3.       在五零年代麥卡錫式的極端反共意識型態過去之後,西方世界的思想在六零年代比較能正眼對待左派的理論,除了作為批判國家機器或文化霸權等壓制思想的武器之外,也承認了階級問題等資本主義下並不討論的社會問題結構,從而使得一些較為進步的、重視社會正義的政策理念或規劃理論能夠有滋生的土壤。

 

以前在現代主義的大纛之下,不分左右派都在它旗下(畢竟現代性是個全球的議題),只是有政策與實踐方法上的不同。雖然說現代主義規劃由於其實用傾向,其先驅者們其實比較是偏向社會主義的。

不過在這次的閱讀中所提的規劃思想裡,意識型態的光譜是比較廣泛的。在體認到現代主義範型已經老化遲鈍之後,多元的聲音開始能被聽見了(相對來說),這時候不再追求一舉解決社會問題的大刀闊斧,而是能以更為分眾的細緻度去觀察、分析問題(從正面來說是這樣)。

例如「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」針對都市生活提倡密度適中、多元化的城區復興,New Urbanism基本上迎合中產階級的品味、針對郊區環境所做的(有點反動的)設計修正,到Communicative Model 或是 Advocacy Planning 注重在規劃的溝通行動與不同立場的對話,這些思潮一開始就不準備要煉出萬靈丹,而是就規劃者的關懷、信仰、理念、品味的不同,存在於分眾化的規劃市場上的產品。這些規劃理念的貢獻,除了解決它們所設定的問題之外,也點出規劃工作的多元與複雜,提醒我們後輩不可再犯片面、武斷、寡慮的錯誤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