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12日

在想答案時整理出一堆問句

我們面對規劃工作中的群體,用什麼樣的眼光?如何透徹、溫暖而不帶偏見?

有沒有真正認識我們的對象?有沒有讓我們的對象互相認識?

我們提出的議題是不是具有前瞻性,並且切合需要(誰的)?

面對消極與猶豫,只能燃燒自己的熱情去應對?

怎麼一直是問句?

面對真實、而非現實:在被給定的條件中發掘新的可能性、不單純地接受主流觀點、不自限地囿於現實

學生身份的介入:必須先取得「階段性工作」的共識,並且去除專業性與學院派的質疑

在參與式規劃的過程中,如何界定、取得「有用」的意見


雖然不能充分執行,至少也要留下什麼改變的契機

專業者自許為平台,但角色到底是什麼?是為特定族群代言?還是讓形勢發生流動?
(as a mobilizer )

盲點不易透過參與者的回饋得到認知與反省。

不只靠空間,促成關係的改變----空間的軟體

設計為什麼一定是什麼樣的形式?

「公共性」的理想與實際

有沒有可能落入「流行」的陷阱?因為環保、永續而要如何如何...

「在現場」的參與以及「進到社區」的參與

「方案」的形式可以很簡單,重點是處理了問題並能說服眾人。

在水系生活的人們,是否都有「搶水」的歷史恩怨?社區內也是、外來者也是。

「玩真的」........玩多真?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